阅读推广

点击次数: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专题知识

2018年04月20日

什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文化?

二、什么是素质?

三、什么是文化素质?

四、什么是素质教育?

五、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

六、什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七、大学生为什么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八、什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九、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历程

十、华侨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情况

十一、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410日)

一、什么是文化?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关于文化的分类, 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二、什么是素质?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三、什么是文化素质?

 

指人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以及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

 

文化素质的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人类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四、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五、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坦言,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常所称的通识教育是相通的,它既可以看作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又在目标和途径上比通识教育有更明确的要求。“通识教育”一般更容易被理解为知识的拓展,而“素质教育”则更着重素养的提高。如果从“知识-能力-素养”的统一来理解和要求通识教育,那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就可找到本质意义上的共同点。(胡显章)

 

文化素质教育的重心是人文社科基础教育。

六、什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七、大学生为什么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通过文化素质的加强,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开阔国际视野,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使大学生有效地从文化素质课程中获得有益于自己全面成才的知识和养分。

八、什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基地的目的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基地基地的任务是:协调本校各单位、学术团体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组织开展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培训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的新路子,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力争产生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向本地区乃至全国高校推广,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基地的选点原则是:选择那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扎实,成效明显,在高校中能够起到骨干带头作用的学校建设基地。各高校可以单独申报基地,也可由同一城市不同类型的高校联合申报。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基地的经费投入是:凡是被批准为基地的学校,其建设经费由学校投入,周期为5年。基地学校每年专用经费一般不得少于20万元。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基地的评估验收:对被批准建设的基地,本着先建后评的原则,自批准之日起2年后,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评估。不合格的,暂停或者取消基地资格。基地建设5年后,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对合格的基地给予最后确认,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基地,取消其资格。

 

九、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的历程

 

19949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周远清同志在华中科技大学做《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观念改革的切入口而提出,就是说由文化素质教育揭开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帷幕。

 

接着同年128日,在北京大学报告厅举办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会上季羡林先生、杨叔子校长等做了生动活泼、内容深刻的讲演。

 

   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19959月,“国家教委试点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武汉召开。

 

   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1998410日教育部高教司颁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

 

   19991月,在试点基础上教育部批准建立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3所院校在内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文化素质教育从部分学校的试点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0042月,教育部成立第二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200510月,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开幕式上作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经过十年的实践,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下一步要重点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中的普及。同时进一步强化示范性基地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整体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同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增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通知,开始第二批30个增设基地的申报工作。

 

   200642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增设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知》(教高厅函 [2006]10号),又批准104所高校增设6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侨大学成为第二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目前教育部已在157所高校设立了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十、华侨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情况

 

   2006420日,教育部批准华侨大学成为第二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6530日,华侨大学2006年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副校长吴季怀在会上作《育人为本 全面发展着力提升我校素质教育水平》的主题报告。提出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为契机,总结近年来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交流素质教育的经验,着力提升我校素质教育水平。

 

   2007326日,副校长关一凡主持召开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就《华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与会者的意见,研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

 

   2007412日,华侨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吴承业校长任组长,关一凡副校长、吴季怀副校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具体负责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

 

   2007531日,印发《华侨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方案》(华大综〔200723号),提出按照“重视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目标,深化“一校两生、因材施教”的教学特色,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专业课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0071023日,华侨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研讨汇报会召开,副校长吴季怀主持会议。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汇报了本单位2006-2007学年落实《华侨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的情况以及2007-2008学年的实施计划,并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200711月,华侨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办公室主办华侨大学首届“明德致知”读书节。

 

   200712月至20084月,华侨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办公室主办“华侨大学原创文学作品大赛”。

 

   2008430日,华侨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举行全体会议,汇报研讨基地建设工作。副校长关一凡、吴季怀出席会议听取汇报。

 

   20085月,华侨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办公室主办的首届华大青年记者挑战赛历时一个月落幕,文学院喜获佳绩。

 

   20085月,华侨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主办的“传统魅力·雅言传诵”主题活动,在各学院中广泛开展,活动以“贯彻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文明校园”为口号,旨在以端午佳节为契机,通过对中华传统诗文的诵读,提高大学生对古典诗文的理解,传承中华文化。

十一、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410日)教高司[1998]2

  

   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两年多来,先后召开了多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专题研讨会、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各试点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高校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实践证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为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贯彻十五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二、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各高等学校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根据试点高校的经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与方式: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2.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的整洁和绿化,校训和行为规范,人文景点,教室与实验室布置,图书资料建设等等,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要与当地政府一起,共同治理好周边环境,提高社会环境的文化层次,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4.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试点高校的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有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建设一支适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将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讲习班、研讨班,各校也应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以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要继承和发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使其达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保证。教育部将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编写有关教材。各省市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的要求,自行组织高水平的专家编写一些好的教材。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自己组织力量制定必读书目,编写必要的导读教材。教材建设一定要保证质量,特别应注意教材的导向性,宁缺毋滥。

 

  四、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

 

  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对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文、理、工、农、医、师范等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考核与评价方法,文化素质教育和“两课”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承担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课题组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教材,供各校参考。各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研究制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实施途径和评估方法。要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

 

  五、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各高校领导,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方向,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要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购置图书资料,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的场所,开展文化活动等。各高校要定期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学校、有关部(处)、系(院)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本地区(部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关注。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等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扎实实地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