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征文

点击次数:

2012年图书馆读书征文二等奖:《政治的另一种诠释》

2012年06月19日

获奖评语:《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带给我们的远远不只是学术上的参考价值,更多的是从国家到个人的价值观和环境行为上的启迪。随着整个世界的工业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事实是全人类的生存危机,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书,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政治的另一种诠释

——读《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

邹巧柔(旅游学院2011级旅游管理研究生)

各国在细数着经济发展增幅如何之快,而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事实却被搁置不顾。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人欣喜,而环境的加速恶化亦令人惊恐。生态危机的全球化逼迫各国反思现存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结构,向我们提出了世界重新设计和组织的严肃课题[ [1] ] 。学者们从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各方面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学科体系。肖显静独辟蹊径,从政治学的视角切入环境问题的研究,完成了其“填补国内空白”的博士学位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补充、提高,出版了《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一书。这无疑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哲学著作。

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以国内外环境问题为背景,探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政治发展的方向以及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政府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论证主权国家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国家环境安全观、国家主权观、国家发展观和国家利益观,以利于保护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作者以翔实的材料揭示了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环境现状,现在看来材料虽然陈旧,但足以震撼读者的眼球;以严谨的逻辑辩证批评了“中国环境威胁论”,陈述环境威胁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事实;以犀利的眼光看待全球环保中的国家主权建构,强调各国利益的一致性和捆绑性[ [2] ] ,提出国际合作,调整国家利益保护全球环境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政治何以可能?作者开篇便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引论中指出,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到其产生后可能引起的动荡及最后环境问题的解决均与政治密切相关,“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正日益渗透到国际政治之中,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为此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考察生态问题和政治间的各种关系”,生态政治也就因此得以成立。那么生态政治到底研究些什么?作者一针见血地提出,“生态政治是对过去政治学的扬弃,是不同于以往政治的全新的政治”,是把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统一的生态政治[ [3] ] ,并由此引出全书着墨的重点,对书进行了简要的全盘介绍,使读者对通篇有了整体的观感。

真的存在没有极限的增长吗?答案是否定的。作者在文中就“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作了辩证的阐释,警示增长的极限确实存在,“经济活动受到自然的有限性、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生态系统三方面生物物理的限制。尽管技术的进步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更多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一限制,但不可能超越这一限制。这使得经济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下去。”有没有可能超越这一增长的极限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又是怎样选择的?唯有遵循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作者以巴西的发展为例,揭露了巴西“经济奇迹”背后令人堪忧的难题,进而批判了第三世界国家“有增长无发展”的发展观。而西方发达国家为摆脱生态危机兴起了绿党这支新的世界性的政治力量,其分支“绿色绿党”和“红色绿党”分别提出了改良资本主义和走生态社会主义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综观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现代化之路,作者严正提出发展中国家应摒弃这一模式,走经济和环境相互促进的道路,并且给出了充分的理由。面对我国的特殊国情,作者指出了其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国际大背景的广阔视野看待环境问题,打破了狭窄的思维界限,提高了读者阅读的高度,但同时又让读者牢牢立足于我国发展中的现实之上进行思考。

环境危机是经济与政治发生历史变迁的结果[ [4]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它有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它对于环境保护又存在道德失灵、自然资源管理失灵、自然价值的定价失灵,进而导致环境外部性的产生。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又应作何努力?这一部分,作者并未花大量的篇幅罗列市场失灵下的环境危机代价,而是紧扣市场体制和政府干预两个核心,试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深入剖析市场与政府间的深层关联以利于更好地保护环境。作者从合理确定最优污染水平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调整产业结构、走集约化生产和环保之路、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恰当定价、明晰资源产权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干预。同时,作者又看到了我国环境保护中政府干预失灵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之后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失灵,在环保实践中,市场可解决的问题应尽量交由市场去解决。只有当市场机制不健全、环境资源产权难以明确、外部性和公共性物品难于排解时,才应该实施政府干预。”

最后一部分,作者不惜笔墨探讨了“如何调整传统的国家观念,参与到全球环境保护的实践中”这个问题。主权国家的环境安全面临着来自本国、他国和全球的环境威胁。作者首先回顾了环境安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历程,随后又指出主权国家为解决环境安全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为资源而战,对抗曾经是并且仍然是国家维护资源安全的一个手段。虽然事实如此,作者并非赞同这种冲突的手段,作者提出战争不能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并从战争的内涵、准备和结果各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然而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消灭战争是不可能的,维护国家环境安全的恰当方式到底是什么?和则共生,战则俱灭。作者呼吁“各主权国家在维护本国国内环境安全的同时,进行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安全”。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抗由来已久,西方国家总是试图以“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抨击我国的经济发展。作者下文直击“中国环境威胁论”,昭示了发达国家的邪恶用心,亦展望了未来我国不容乐观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形势。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这些均表明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环境威胁论”的着眼点在将来,而如今的环境威胁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作者接下来的视角直接伸到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殖民主义,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坚决捍卫环境主权。但以和(合)解困终究是全球环保的最终出路,全球环保必定会“弱化”国家主权。如何面对全球环保对国家主权的弱化?主权国家又如何调整国家利益以符合全球环保?作者指出,“环境问题的解决非一国力量所能为,也非一国力量所能避免”,主张“绝对主权”无法真正摆脱全球环境危机,国家行使主权理应受合法且正常的限制[ [5] ]。同时,发展中国家要反对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借口侵犯别国主权的行为,在维持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参与国际环保活动和国际事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温室气体”和“绿色贸易壁垒”上历来存在争论,过分强调国家利益使全球环保停滞不前,而最终谁都不可能单独逃脱全球性灾难的惩罚。利益的争夺永无止境,作者最后提出“在承认主权国家拥有追求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权利的基础上,采取适应的措施,使得主权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采取合作策略保护全球环境”的正和博弈之策。

诚然,正如作者在《结束语》中所说,本书是以国家主体为轴心来阐述生态政治的,并未涉及民主参与等更为社会性的内容,相对而言受众较少,但作者以深厚的生态哲学、政治学素养,用平实的笔触对政治进行了另一种诠释。他在这本著作中赋予了环境、生态以国家甚至国际的高度,不仅使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了解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生态政治博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立足于国家安全观、国家发展观、国家主权观和国家利益观重新审视我们个人的生态、环境价值观。《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带给我们的远远不只是学术上的参考价值,更多的是从国家到个人的价值观和环境行为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A. Hurrell.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n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The Pennsy Lv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2.

[[2]]瞿崑. 生态政治危机考验全球[J]. 瞭望新闻周刊,2006(10):81.

[[3]]刘京希. 生态政治论[J]. 学习与探索,1995(3):85.

[[4]]麦金太尔,龚群译. 伦理学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79.

[[5]]王康. 面临全球问题的主权[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7.